11月4日, 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冬明春重要農產品生產保供情況。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全國秋糧增產已成定局,今年糧食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夏糧增產59.3億斤,早稻增產14.5億斤。我國的糧食不僅保持了連年豐收,還長期保持著充足的庫存,當前糧食庫存總量充裕,處于歷史高位。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超過70%,小麥庫存可以滿足一年半的消費需求。
當下雖然我國的糧食看上去很是充足,但是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糧食損失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估算,我國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在700億斤以上,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為12%。
《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印發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決策部署,不斷加大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工作力度,取得積極成效,但浪費問題仍不容忽視,加強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的任務繁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部署要求,推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以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大力推進節糧減損科技創新,推進儲運減損關鍵技術提質升級。發展安全低溫高效節能儲糧智能化技術,推廣糧食安全儲藏新倉型,推進橫向通風儲糧技術等應用。
科技賦能“大國糧倉”
儲為國計,備為民生,糧安天下。我國是世界產糧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做好糧食儲藏工作意義重大,關系軍需民食,也關系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糧食在存儲期間,由于環境、氣候和通風條件等因素的變化,糧倉內的溫度或濕度會發生異常,這極易造成糧食的腐爛或發生蟲害。同時糧倉中糧食儲存質量還受到糧倉中氣體、微生物以及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為保證糧食儲藏期間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四川成都“天府糧倉”采用了低溫儲糧技術。糧倉中的
傳感器可以讓糧食保管員們更好的掌握糧食儲藏期間蟲害、糧溫、倉溫、氣體的實時數據,同時糧倉的智能通風、環流熏蒸等儲糧技術手段也保證了糧食儲藏安全。
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中央儲備糧廣州直屬庫有限公司一現代化糧倉內6000多個傳感器和監控探頭,糧食顆粒清晰可見,可隨時“感知”每一個角落的細微溫度變化,發熱、生霉等異常糧情的幾率顯著減少。
除了現代化的存儲技術和異常監控技術,每一批糧食在入庫前都經過了層層檢測“大考”。“天府糧倉”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配備有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熒光光譜儀、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大米食味計、面筋測定系統等儀器設備,能開展稻谷、玉米、小麥、大豆、植物油、大米等品類的質量、重金屬、農殘殘留、真菌毒素等項目檢測,保證入庫糧食的品質。
我國是人口大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糧食儲備大國,糧食安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先后啟動了“糧安工程”、“放心糧油”、“智慧糧食”、“優質糧食工程”等項目,使我國糧食質量安全體系不斷完善。在保障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先進檢測和存儲技術,減少糧食在存儲環節的損失,讓中國人的飯碗在科技的支撐下端的更穩、更牢。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