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來吃飯困來眠”,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日常攝入營養、補充能量的重要手段。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發展,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農業科學發展不斷加速,如今,大部分人對于吃也不僅僅滿足于吃飽那么簡單,更多的是開始衡量食材的營養以及味道,為自己定制出一個營養均衡的飲食計劃。
這些飲食計劃往往會依據營養學家提出的健康飲食模式以及自身的身體情況進行制定,但幾乎所有計劃中都會包含一個詞“果蔬”。果蔬從字面上來說是水果和蔬菜的總稱,而在飲食結構中果蔬承擔著提供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及其他微量元素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說,果蔬是健康飲食中關鍵的一部分,但有趣的是,果蔬往往被同時提及,并且許多時候人們并不會在于某種特定的食物究竟屬于水果還是蔬菜。
事實上,許多人對于水果和蔬菜的界定并不敏感,這點從許多頗具爭議的“蔬菜”或者“水果”中就能看出來,例如牛油果、番茄、黃瓜、南瓜、青豆。我相信說到這里,會有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你說的這些不都是蔬菜嗎,有什么好爭議的”,但事實上,如果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上面這五個食材都屬于水果。
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會將這五個東西當做蔬菜來處理,這是為什么呢?這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在大部分中國人眼中,區分水果和蔬菜的方式并非看其植物學上的特性,而是看它的食用方式和口感。一般來說以熟食為主,并且沒有明顯果酸味或者果糖甜味的食材,我們是當做蔬菜的,比如南瓜、青豆。也這因為這個原因,對于大部分水果,我們反而會對其熟食產生一定的抵觸,例如被譽為高校黑暗料理的“蘋果炒蛋”。但并不是說水果做成的熟食就都不能被接受,像咖喱中一般會加入蘋果,咕咾肉里面也會使用鳳梨,這種時候我們對水果做的食物就不抵觸了,換言之能否熟食其實和是不是水果無關。同樣的情況在蔬菜中也存在,像傳統觀念里蘿卜、大蔥都是蔬菜,但是在我國很多地區,大蔥和蘿卜都是生食的,并且,還有專門的生食品種。
那么比起“水果還是蔬菜”這個問題,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什么呢?其實還是安全性和味道,大部分蔬菜我們選擇熟食,其實主要還是和安全性和味道相關,例如胡蘿卜生吃味道雖然清甜但是澀口,煮熟后甜味更加明顯而且非常柔和,再比如苦瓜生食苦澀,煮熟后營養價值沒變,但是口味卻清淡了許多。
因此,從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來說,很少會有學者刻意去糾正某一種食材屬于水果還是歸類到蔬菜,因為只要營養到位,安全到位了,這些問題并不需要非研究人員掌握。但是比起這個,確保食材本身的安全性卻更加重要,這也是為什么無論水果還是蔬菜,大家都會在意上面的農殘以及其是否出現腐敗的情況。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