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沒賣完的月餅都去哪了”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熱議。節后價值大打折扣的月餅短期內消失不見都去了哪、會不會經流轉儲藏后明年再售等等都是人們著重關心的話題,這不僅關乎到資源浪費,也涉及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如果試圖簡單討論這個話題,我們或許還需要從月餅本身與月餅包裝兩部分來進行。
月餅時令性強,冷庫儲藏來年包裝再賣?
節后僅作為單一食物存在的月餅市場競爭力已然不強,加之月餅保質期大多只有45到90天不等,節后月餅急需在保質期內完成使命。因此,如今不少定價在四五百的月餅禮盒基本已經降到了一二百,甚至在此情況下仍然存在著銷售難的困境。放眼一些商超,則將月餅禮盒拆成散裝售賣,或是進行買一送一等等促銷活動。
不過,雖然月餅已經開始普遍大降價,但無論是基于月餅高糖高油的屬性,還是月餅難以在多樣性食物競爭中被選擇,都使得月餅基本不可能實現完全銷售,從而就帶出沒賣完的月餅都去哪了的問題。想必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會是難道會利用當下的貯藏手段冷藏保鮮后明年再買?其實不然。雖然當下食品保鮮技術多樣,冷藏庫、冷凍庫等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但月餅冷藏儲存再售較之來年再制新月餅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對于上游生產廠商反而得不償失。而且月餅中一般含有較多水分,若進行長時間冷凍儲藏、解凍售賣,食物口感、風味都會受到影響。
那么,月餅到底都去哪里了呢?據了解,一般市場中賣不完的月餅都會轉回生產廠商手中,或是將仍在保質期內的發放給員工,或大多經由粉碎后被用作于豬飼料,使其發揮剩余價值。對于大家關心的月餅再售、餡料篩分出來再制糕點等問題,有關部門則會開展月餅監管行動,一些臨期或到期的月餅會被統一進行染色、毀形等處理,確保其不會再進入市場,守牢食品安全關。同時筆者也注意到,相較于傳統的月餅大批量生產,當下不少生產廠商會依托下游銷售數據來進行定量生產,剩余的月餅數量較為可控。
月餅禮盒豪華大氣都是錢?環保風讓月餅量價齊升
關注月餅去向的時候,不可忽略的當然還有月餅禮盒。據介紹,相較于可供食用的月餅,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禮盒實際上“更具價值”,過度包裝也是近年來月餅禮盒常被詬病的話題,所以以禮盒形式銷售的月餅節后多是拆分后零售,禮盒則多會被統一回收用于下一年的生產包裝中。
當然,在可持續、綠色發展的理念下,雖然回收利用也不會造成過多浪費,但考慮在外包裝上“做文章”或許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例如今年騰訊、西貝筱面村等給出的月餅禮盒均是以甘蔗渣為原料制作,這既實現了榨糖后的甘蔗殘渣再利用,也促成了月餅禮盒走向環保路線,一舉兩得。另外,據了解星巴克出品的月餅禮盒在外包裝上使用再生聚酯纖維材質制成的提把或是打包袋,減少一次性紙袋使用,降低污染;同時其出品地月餅禮盒還能巧妙地轉化為收納盒、支架等等物件,提高禮盒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或許也有助于成為月餅銷售中的一大亮點。
小結:中秋節剛剛過去,月餅轉眼就面臨著身價大跌,畢竟中秋吃月餅更多講究一個團圓美滿的寓意,風味的改變與創新僅僅是為其添色。面向節后月餅的大量剩余與過度包裝問題,實際上近些年業內一直在做出改變,為食安和可持續發展蓄力,未來業內的創新求變或許也需要圍繞這兩方面同步進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