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世界機器人大會閉幕式上,《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顯示,即便受疫情影響,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出現輕微下滑,但大量“非接觸”式服務需求也為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2021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39億元。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將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給整個社會帶來影響,而今我們正處于這變革的拐點之中。
“從浩瀚太空到萬里深海,從工廠車間到田間地頭,從國之重器到百姓生活,我們正步入與機器人和諧共榮的繽紛多彩新世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這樣說道。
全球機器人市場穩步增長,中國占近四成份額
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將達到335.8億美元(約為2163.45億人民幣),2016-2021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5%。
其中,工業機器人144.9億美元,服務機器人125.2億美元,特種機器人65.7億美元。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控制,機器人市場也將逐漸回暖,預計到2023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77億美元。
同時根據報告,2021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39億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8.3%,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工業機器人方面,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為445.7億元。如今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持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8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2828套,同比增長57.4%,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預計到2023年,國內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將突破589億元。
服務機器人方面,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02.6億元。未來隨著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領域的需求擴大,我國服務機器人將獲得高于全球水平的市場增速,到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00億元。
特種機器人方面,2021年,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90.7億元。由于中國地域廣闊、氣候多變、地質情況復雜,在應對地震、洪澇災害、極端天氣,以及礦難、火災、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對特種機器人有著突出的需求,未來市場增速將高于全球水平,到2023年,中國特種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80億元。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加速國產化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機器人產業的基礎能力顯著提升,如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等關鍵零部件取得了不小的突破,部分創新成果,例如協作機器人在負載重量、精度、易用性等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自主研發進程提速,應用領域向更多行業拓展,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步伐明顯加快,正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生態。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國內在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埃夫特、天智航等企業陸續登陸科創板。資源和創新要素加速向機器人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優勢地區機器人產業集群加速發展壯大。
為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一輪的產業支持政策也在醞釀之中,辛國斌透露,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牽頭制定“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要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將在減速器、控制系統、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筑牢發展基礎,推動用產學研聯合攻關,
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這將是我國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信心,在政策的支持、資本的推動、技術的突破下,如今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原標題:市場將達839億元!我國機器人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