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損、易腐的果蔬生鮮向來是消費市場中的“香餑餑”。隨著消費升級,一邊是人們對果蔬的鮮活性要求提升,一邊是長期以來面臨的儲運難題,以冷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為切入點正成為滿足市場供給的有力舉措。在廣東,依托田頭倉儲冷鏈物流應對農產品產后“最先一公里”,更是延伸人們當下對運輸環節和“最后一公里”的關注,使冷鏈覆蓋更到位、更有效。
從一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糧食產后損失率7%-11%、水果為15%-20%、蔬菜則達到20%-25%,每年僅是果蔬就有大概1.4億噸在產后運輸環節面臨損失難題,從而導致大量食品浪費與高達750億元的經濟損失。相較于發達國家依托冷鏈物流可將果蔬損耗降至5%以內,甚至達到僅1%-2%的損失水平,我國農產品產后環節保障體系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意見》等政策意見的出臺,也著重提出推進田頭倉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為農產品減損提質保駕護航。
其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鮮活農產品主產區是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廣東作為我國重要的水果產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近年來也加快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起全省田頭倉儲冷鏈物流體系。據了解,廣東省推出的田頭倉儲冷鏈物流體系主要是以果蔬產后“最先一公里”為切入點,通過發展可實現清洗、殺菌、分揀、預冷、包裝等多功能的移動式田頭冷庫和冷鏈車,為荔枝、龍眼、火龍果等果蔬產品帶來資源共享、應需而變的靈活性冷鏈保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冷庫建造成本高、使用存在有限性等弊端。
與此同時,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冷藏車、冷庫、預冷庫、氣調庫等在農產品產后加工、儲運環節的應用,但受到冷藏車、冷庫等儲運溫度可能會被調控或關閉,大型冷庫往往可能出現閑置等因素影響,冷鏈物流倉儲的應用還需不斷規范。而“田頭小站”模式的移動式田頭冷庫或許將促使冷鏈設施得到更加有效的應用,確保農產品保質保鮮。比如隨著近日茂名龍眼進入收獲期,就能發現“田頭小站”正被充分利用起來,據了解在10℃到15℃溫度下經過預冷加工的龍眼保鮮期將提升三至五天,果品發往全國各地的過程中品質也就有所保障。
冷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大亮點,也是農產品提質保鮮的有力支持。隨著廣東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在傳統冷鏈設施基礎上創新推出移動式田頭冷庫,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不錯成果,也為我國冷鏈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注入新動力。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