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式茶飲快速發展并成為食品行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這一賽道已然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熱門之地。但在各種各樣茶飲品牌加速擴張的同時,一些食品安全隱患不斷暴露出來也一次次敲響業內食品安全警鐘,這也需要業內、市場監管多方合力,多舉并措實現有效管理。
近日,有記者潛伏某新式茶飲品牌門店后,披露出該門店加工中存在蟑螂亂爬、水果腐爛、標簽不實等食安問題再次引發熱議。所謂“再次”,實則是近年來新式茶飲門店食品安全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就短期來看今年五月另一品牌也曾因多家門店篡改開封食材有效期限、使用隔夜茶湯奶漿半成品等問題被問責整改并道歉,細察之下更能發現當下眾多叫得出名字的茶飲品牌幾乎都出現過各種食安問題,這又是為什么呢?
當下,熱門茶飲被冠以“新式茶飲”的稱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國茶飲行業加速迭代更替,實現從沖泡式奶茶到以鮮果、鮮茶等為高品質原料制作現制茶飲的新階段。
然而,盡管果茶、奶蓋茶給人們帶來了煥然一新與更加健康的消費體驗,但不可忽略的是鮮果、鮮茶等原料的應用意味著茶飲品牌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壓力,而且食物原料在保鮮、保質期上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兩者相遇之下也就間接導致茶飲門店往往會通過篡改開封食材效期的形式使購入的原料被充分利用,減少成本浪費。加之新式茶飲的火熱一度使得大多門店現制飲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生產衛生情況的不到位和工作人員健康證不齊全等問題也就隨之出現。
當然,這樣的一系列不規范操作顯然不符合“食以安為先”的基本底線。對于2020年已經突破2000億元市場規模,2021年或將在穩定發展態勢下增至2800億元左右的新式茶飲行業而言,若想走得更穩健,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一方面,在資本加持下當下新式茶飲市場呈現出多足鼎立的連鎖品牌快速擴張趨勢,品牌本身在加速開店步伐時也需形成更為完善的食品供應鏈和質量監控、人員管理體系。例如針對常用的水果、茶底、茶飲配料等食物,
制冰機、萃茶機、冷藏臺、操作臺等設備與加工空間,要進行更為細致化的管理,對于工作人員的戴口罩、清潔衛生等情況要時時注意,甚至可以考慮借鑒“明廚亮灶”模式促使門店運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另一方面,市場監管是守牢食品安全防線的一道關卡。隨著新式茶飲行業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除了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力度進行門店抽查、食品快檢外,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也將進一步強化食品生產的主體責任和自律意識并使得違法成本提高,助推行業健康發展。
新式茶飲賽道的火熱大家有目共睹,但在快速發展中兼顧食品安全底線方為行業健康發展之道。市場監管部門與生產企業作為關乎行業發展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無論何時都不可缺少。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