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節目的“倒奶”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段成箱牛奶倒掉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不少網友紛紛指責,媒體等集體痛批,并稱“倒牛奶”亂象挑戰了《反食品浪費法》,屬于違法行為,這已經與時下國家積極推崇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號召顯然是背道而馳。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現食物浪費的現象越來越多,聚焦“倒奶”事件,消費、加工端糧食浪費該如何解決呢?
眾人周知,糧食安全是安全基礎,根據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有1.55億人面臨著重度糧食不安全問題,其人數達到了過去5年的非常高水平。雖說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糧食基本能實現自給,谷物和小麥的儲備能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糧食安全問題仍然不能忽視。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糧食浪費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消費端的浪費,據《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約浪費1700萬至1800萬噸糧食。近日,一段牛奶倒掉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據說這些被倒的牛奶并非是因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購買者要牛奶瓶內的二維碼去投票,進而導致大量的奶制品被傾倒。
顯而易見,“倒奶”事件造成了牛奶消費端的浪費,不符合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倡導和號召,這已違反了2020年4月29日正式實施的《反食品浪費法》,違規者也將受到法律的懲罰。對此,商家、平臺和觀眾都要樹立浪費糧食可恥觀念,踐行“光盤行動”。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不能放任其只顧產品銷量、節目流量,罔顧法律和自身社會責任。
其實,除了消費端的浪費之外,我國糧食生產、加工等環節也存在的浪費現象,每年損失糧食相當于2億多人的口糧。例如片面追求“精、細、白”,大米、小麥等糧食在加工環節過度加工,損耗大,損失浪費嚴重;在面點、糕點烘焙行業,如若包子、面包制作太大或太小就扔掉,面包做扁了,外形不美觀就丟掉等,造成食品浪費。
為了減少大米、小麥等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糧油加工業節糧和減損工作持續推進中。過度追求大米、小麥等糧食的精加工,不僅造成糧食浪費,還造成糧食中營養成分的流失,加工精度越高,營養流失越大。在此背景下,智能
碾米機在糧食加工中得到應用,既避免過度加工損失糧食中的營養成分,又滿足人們對健康、營養、新鮮米的需求。
近年,在消費飲食結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包子、面包的風味口感、餡料多少、美觀度等提出了高要求。仿手工制作的自動包子、
面包機械在面點、糕點烘焙行業加快推廣。例如仿手工制作的自動
包子機采用變頻、變速調控,面餡調節自如,包子大小、重量、內餡多少標準統一,外型美觀,表面光滑,花紋整齊,提高包子制作效率的同時,也避免因手工制作大小、重量標準不一扔掉產生浪費問題。
總體來看,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糧食浪費現象十分嚴重。而隨著的《反食品浪費法》正式實施,也使得“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再只是柔性倡議,而是被納入法律條文的剛性要求,有力地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不管是糧食消費端,還是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要減少糧食加工損耗、適度控制工業用糧需求,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