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春節消費熱潮的帶動下,盒裝乳制品、飲料等成為不少家庭為親朋好友送上節日禮物的主要選擇。不過,在不少農村地區出現的一些外包裝與類似、品質又完全不同,且多用泡沫等充實箱內空間、產品實際數量少的山寨食品也讓人們頭疼。針對此類頻頻出現的山寨食品,生產廠商確保相關產品標識完整、有關部門利用食品快速檢測設備抽檢、消費者提高消費意識等都將成為保障市場規范運行的助推力。
一直以來,快消行業作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類別,是消費中的主要陣地。但在我國一些地區,由于快消類食品的準入門檻較低,不少名稱、包裝與銀鷺花生牛奶、六個核桃等產品相似的山寨食品在我國農村市場的盛行可謂是“野火燒不盡”,諸如“六個大核桃”、“營養直線”、“雷碧”等冒牌產品幾乎是層出不窮。
面對此類市場亂象,近年來市場監管等部門也是多次在節日與各個時間節點開展專項打假活動,并利用快速檢驗試紙、快速檢驗試劑盒、快速檢驗設備等對乳制品等飲品進行食品質量檢測。同時,還加強與相關部門、食品生產企業、行業協會等的溝通交流,著力建設食品安全長效機制,牢牢把控食品流入市場過程中的監管環節,并通過多方共同發力實現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保障。
不過,就目前來看,一些大型的山寨食品仍多出現在農村地區,相應的監管部門在這方面的管理空缺和管理難點也尚待研究出更好的對策。
另一方面,《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標識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規定中也指出食品標識內容應當真實準確、通俗易懂,不得模糊不清、不得有其它虛假、誤導、欺騙內容等。在此基礎上,當下食品生產企業在產品標識上也多使用
激光噴碼機、激光打標機等現代化設備對食品外包裝進行準確標識,諸如名稱、生產日期、配料等標簽要素不僅完善,且不容易被輕易篡改。
值得注意的是,山寨食品標識往往會在食品名稱上以假亂真,在配料表與營養成分表上做手腳,或是出現產品沒有標識信息以及信息不齊全、不清晰等情況。消費者在選擇一些“”產品時,應當到正規的營業點進行購買,并注意留意產品標識細節,謹防購買到山寨產品。
另外,不少消費者在購買到山寨產品后,往往會因為找不到銷售方、不了解投訴渠道等,導致“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或是認為投訴過于繁雜而不愿意行動。實際上,消費者如果發現自己在市場中購買到“山寨食品”,可以通過12315等舉報投訴渠道合理維護自身權益。
食品消費市場向來是一塊香餑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品質等也越來越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話題。總的來看,對于山寨食品的管理尚需消費者、食品生產企業、監管部門三方面共同合力,以使食品流通更加規范化。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