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制造業正掀起一場以“機器換人”為主要抓手的自動化升級浪潮。無疑,以“機器換人”為特征的升級轉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制造業企業多年來“招工難”“用工貴”的人力資源困境,也助力許多企業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在價值鏈中不斷向上攀升,成為兼具品質與價格優勢的“中國制造”。“機器換人”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及造成的潛在失業風險、技術變遷之下勞動者工作內容和方式的變化等。
機器人的發展階段
①第一代機器人:示教再現型機器人。1947年,為了搬運和處理核燃料,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一臺遙控的機器人。1962年美國又研制成功PUMA通用示教再現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通過一個計算機,來控制一個多自由度的機械,通過示教存儲程序和信息,工作時把信息讀取出來,然后發出指令,這樣機器人可以重復地根據人當時示教的結果,再現出這種動作。比方說汽車的點焊機器人,它只要把這個點焊的過程示教完以后,它總是重復這樣一種工作。
②第二代機器人:感覺型機器人。示教再現型機器人對于外界的環境沒有感知,這個操作力的大小,這個工件存在不存在,焊接的好與壞,它并不知道,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們開始研究第二代機器人,叫感覺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擁有類似人在某種功能的感覺,如力覺、觸覺、滑覺、視覺、聽覺等,它能夠通過感覺來感受和識別工件的形狀、大小、顏色。
③第三代機器人:智能型機器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明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帶有多種
傳感器,可以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判斷及決策,在變化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中,自主決定自身的行為。
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目前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整體替代率還不足1%。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就業人口自2013年起持續下降,5年間減少超過1000萬人,除產業外遷因素外,“機器換人”亦被視為主要因素。
如何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性失業危機?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僅關注“機器換人”的數量和替代率,還應重新反思人與技術的關系。“機器換人”一詞暗含的意思是,工人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可以被機器人這種新的生產要素所取代的,而“機器換人”的決策無非由企業管理者根據投入與回報、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等因素制定。那么,人與機器還能存在另外一種關系嗎?機器能否成為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助力和補充,而不是把工人替換掉?結合工業自動化進程的歷史經驗,這種“機器助人”的技術變遷路徑應該是可行且切實存在的,但必須至少具備以下3個要素。
一是形成社會共識。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深刻影響,因此選擇何種技術變遷的路徑應經過全社會廣泛討論,終形成一種社會共識。然而,過去若干年的企業自動化升級幾乎是由企業單方面主導的決策路徑,這就不可避免造成了企業實施以削減人工、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導向的“機器換人”技術改造方式。
二是對人的勞動價值的尊重。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輕視藍領勞動的心態,包括職業技能學校的學生也抱有“學技術是為了不做工人”的想法。“機器換人”歸根結底是對部分人類勞動(如重復性的體力勞動)的否定,認為機器可以替換工人將生產流程自動化,甚至還可以監控和管理人工作業。倘若以“機器助人”作為技術改造的核心理念,那么生產流程應以人為中心,機器應成為工人的助手,生產與管理應輔以工人小組作業、車間工人編程、工人參與自動化解決方案等做法。這無疑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由此也需要不斷健全對勞動者的技能培養體系。只有當工人掌握了全面且不可替代的技能時,才能成為機器的主人。
三是做好制度設計。能否扭轉效率優先、技術優先的“機器換人”策略,不能光靠呼吁企業經營者或工程師改變替換勞動力的思維,而有賴于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盡管目前中國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替代率尚且不高,但我們不妨未雨綢繆進行一些設想。
醫療行業
在醫療行業中,許多疾病都不能只靠口服外敷藥物治療,只有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上或是切除病灶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現代醫療手段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手術,然而人體生理組織有許多極為復雜精細而又特別脆弱的地方,人的手動操作精度不足以安全的處理這些部位的病變,但是這些部位的疾病都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不加以干預,后果是非常致命的。
隨著科技的進展,這些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微型機器人的問世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微型機器人由高密度納米集成電路芯片為主體,擁有不亞于大型機器人的運算能力和工作能力且可以遠程操控,其微小的體積可以進入人的血管,并在不對人體造成損傷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和清理病灶。還可以實時的向外界反饋人體內部的情況,方便醫生及時做出判斷和制定醫療計劃。有些疾病的檢查和治療手段會給患者造成大量的痛苦,比如胃鏡,利用微型機器人就可以在避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完成身體內部的健康檢查。目前制約微型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成本非常昂貴,稀有金屬的替代品的尋找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生產生活
工廠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十分久遠,初的工廠都是以手工業為主,后來逐漸發展成手工與機床結合的生產方式。現代社會的供給需求對生產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工廠對于人力成本方面的問題也一直難以攻克,尤其對于工作人員的管理和安全保障是為難辦的問題。對于一些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粉塵或是有些爆炸和觸電風險的工作場合,機械臂憑借著良好的仿生學結構可以代替人手完成幾乎全部的動作。為了適應大規模的批量生產,零散的機械臂逐漸發展組合成完整的生產流水線,工人只需要進行簡單的操作和分揀包裝,其余的工作全部都由生產流水線自動完成。
隨著技術的成熟,機器人和人們的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智能家居成為當下非常熱門的話題,掃地機器人算是智能家居推廣,將機器人技術引入住宅可以使生活更加安全舒心,尤其家里有老人和兒童,智能的家居和家政機器人可以起到自動操作調整模式并保障安全的作用。
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應該服務于人類社會,應成為廣大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和實現共同進步的工具。“技術決定論”或是由企業單方主導的技術革新則可能與該目標背道而馳。只有當社會各方對技術的發展路徑展開充分討論并達成新的共識,“技術之善”才可能被重新激發,技術發展的紅利方能惠及每一個人。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