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中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加強經濟建設,受益于此,我國物質生活得到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實現了總體小康。而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我們對生活基礎物質的要求也顯著提高。尤其是在食物這件事上,人們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的變遷,如今要求食物供給“保量保質”已成為一種常態,食品安全觀念更是深入人心。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了一次食品質量監督抽查,檢查了飲料、糕點、乳制品、水果制品、餅干、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方便食品等12個大類食品646批次樣品。結果顯示,餅干、堅果制品、水果制品和方便食品等5大類食品7批次樣品不合格。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通告文件顯示,造成這七批次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質量指標不達標。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被認為是食品安全的“殺手”,從本次抽檢結果也可看出,七批次不合格產品有5批次樣本與微生物污染相關。
微生物污染指由霉菌與霉菌毒素、病毒、細菌與細菌毒素等造成的動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全世界每年數以億計中,約有70%的食源性疾病是由各種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飲水造成的。一般來說,微生物污染主要為菌落總數超標、大腸菌群超標、霉菌超標。這些微生物超標,不僅會破壞食品的營養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價值,還會加速食品變質,還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菌落總數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標,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衛生狀況。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如果在食品中檢測出大腸菌群,就表明食品被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比較大。而霉菌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指示性指標,是食品檢樣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后,計數所得1g或1mL檢樣中所形成的霉菌菌落數。
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監測對保障食品安全極為重要,但檢測這些肉眼無法觀測的物質,光靠人眼可不行。在檢測菌落總數時,可以用恒溫
培養箱對樣本進行培育,而后用菌落計數器對結果進行讀取,這種方法雖然比較費時,但獲得的活菌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對食品質量進行分析。檢測大腸菌群也可以使用實驗室培養的方法。
此外,現在市場上也有一些儀器能對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進行在線、快速的檢測,如大腸菌群在線快速監測儀、大腸菌群檢測系統、菌落總數快速測定儀、大腸菌群檢測儀。
質量指標不達標
過氧化值是油脂酸敗的早期指標,主要反映油脂被氧化的程度。食用過氧化值超標的食品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損害,但長期食用過氧化值嚴重超標食品可能導致腸胃不適、腹瀉等癥狀。食品中過氧化值(以脂肪計)檢測值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產品用油變質,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被氧化,還可能與產品在儲存過程中環境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在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對各類產品中過氧化值(以脂肪計)的大限量都做了規定,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糕點、面包》(GB 7099—2015)中規定,糕點中過氧化值(以脂肪計)的大限量值為0.25g/100g。那要如何對食品中的過氧化值(以脂肪計)進行檢測呢?根據GB 5009.22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過氧化值的測定》規定,測量食品中的過氧化值的方法主要為兩種:滴定法和電位滴定法。
電位滴定儀作為一種具有高分析精度的實驗室滴定儀器,可用于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沉淀滴定等,被廣泛用于食品檢測。如,滴定儀可以用于測定食品中過氧化氫、米糠中維生素B1含量、醬油中總酸和氨基酸態氮、荔枝中維生素C……
后記:
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查”出來的。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生產都已經離不開各類科學儀器的幫助,食品安全檢測也是如此。充分發揮科學儀器的力量,不斷提升檢驗檢測水平,阻斷不合格產品流向市場的道路,切實保障人們的“舌尖安全”,是檢驗檢測部門的責任。而保證儀器設備品質,為監查部門提供科技支撐,則是儀器設備制造企業的責任,希望廣大儀商能積極創新,為市場提供更多可靠的食品品質檢測設備。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