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國內多地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問題,因此冷鏈食品賦“碼”成防范進口冷鏈食品帶來的污染風險的重要抓手。不過,鎮海區市場監管局在對轄區某大型超市檢查中發現,超市正銷售無溯源碼的進口冷鏈食品。由于責令超市改正而拒不改正,仍銷售無溯源碼的進口巴沙魚柳,因此對超市開出未賦溯源碼的萬元罰單。
為了有效防控,防范進口冷鏈食品帶來的污染風險和及時消除進口冷鏈食品等環節傳播風險,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國多地推動溯源體系建設,并要求嚴格按規定實行“冷鏈食品溯源碼”,做到冷鏈食品賦碼、銷售貼碼等。對于未嚴格按照要求賦溯源碼,且拒不改正的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罰。
例如,日前吉林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吉冷鏈”)已上線運行,全面加強進口冷藏冷凍食品追溯管控,減少疫情通過進口冷藏冷凍食品輸入風險;宿州市加大安徽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平臺的推廣使用,做到首站賦碼、銷售貼碼等。此外,浙江岱山還明確要求不得采購、銷售和生產加工未加貼“冷鏈食品溯源碼”的進口冷鏈食品。
為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處罰,也為了保證冷鏈食品流通安全,切實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冷鏈食品相關經營者要重視賦溯源碼的重要性,嚴格按照要求對冷鏈食品賦碼、銷售貼碼等。據了解,冷鏈食品溯源碼可以實現冷鏈食品“全鏈條”信息追溯,并能一鍵查詢、實時逆向追溯,即時獲得結果、及時核查處置。
近些年,隨著云平臺、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為產品建立“電子身份”,實現對產品產地、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鏈條”信息追溯,這也為及時消除進口冷鏈食品環節傳播風險提供科技支撐。但是,同傳統追溯體系相比,冷鏈食品需要更加嚴苛的流通環境,涉及關鍵信息節點多,加上又在當前環境下,追溯體系情況更為復雜。
不僅如此,目前冷鏈食品溯源碼還存在一些“痛點”,如信息安全、包裝賦碼易受損、追溯對象信息采集相對復雜、追溯系統兼容性差、溯源碼編碼規范不統一、標準體系不健全以及相關人才緊缺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冷鏈食品追溯體系信息流轉功效、運行質量和產業發展。業內人士稱,要健全追溯標準規范體系,加快信息互通互享,提高追溯系統兼容性等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總言之,我們大可不必談“冷”色變,隨著各地強化冷鏈食品“碼上”追溯管理,對進口冷鏈食品做到閉環管控可追溯,使我們可以及時精準地管控風險。另外,消費者在購買進口冷鏈食品時,勿忘掃“溯源碼”,可一“查”到底。而在冷鏈食品賦碼管理強化的當下,相關經營者更要繃緊“安全弦”,筑牢“安全線”,做到產品賦碼、銷售貼碼,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餐桌飲食安全的同時,也減少自身不必要的處罰。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