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精加工的成品糧食成為人們的心頭好,但實際來看,過度加工和簡陋的儲存條件不僅會造成糧食浪費,還會導致糧食中的主要營養元素流失。隨著保障糧食安全上升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各地也致力于通過建設標準化的低溫糧倉和加強對糧食加工環節的處理,減少糧食損耗。
隨著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匱乏基本已經不存在,以精加工糧食為代表的一系列產品更是憑借精致的外表深受人們喜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精加工背后還暗藏著糧食浪費的信號。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糧食儲運、加工環節中造成的糧食損耗在6%以上,大概有700億斤左右。
縱觀當前發展形勢,雖然國民基礎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但受到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增量空間相對有限。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提升糧食儲運條件與加工環節,進一步降低糧食產后的損耗量,也將成為保障國內糧食產量的重要舉措。
對于糧食而言,雖然其看起來不像水果、蔬菜等需要進行保鮮,但實際上,糧食在采收后也存在后熟期,儲藏環境也將對其品質帶來重要影響。以大米為例,在高溫條件下大米加快代謝速度,色香味也就容易受到影響,目前廣州地區已經建成低溫倉庫,并引入糧食儲存罐等,著力以15℃左右的溫度壞境為糧食儲存提供保障,并通過對倉庫等進行抽氧氣、沖入惰性氣體等措施延長大米品質的“保鮮期”。
據悉,這樣的低溫倉庫也可以算得上是存放大米的“冰箱”,在此基礎上存放12個月左右的大米在口感、營養元素等方面與新鮮采收的大米并無太大差異。
而在加工過程中,適度加工理念的提出和標準化的生產工藝也成為規范糧食加工,減少損耗的的重要環節。以小麥粉加工為例,現在的小麥粉生產中為了提高出粉率和精細度,大多使用到先進的等級粉生產技術,涵蓋四道磨粉工藝和過濾工藝,由此小麥本身的外層和糊粉層等都會被去除,得出的小麥粉整體上營養損耗相對較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生產企業當前可以在加工中引入先進的微波
粉碎機等設備,并采用靜電場分離工藝等提取小麥麥麩里所需的物質,以更好的使小麥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等不會過多流失,實現適度加工。
隨著節約糧食和保障糧食安全成為當下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點環節,以及消費者不斷意識到精加工的糧食存在的營養不足等問題,糧食加工企業更應該把握住行業形勢,優化升級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提升糧食整體品質。并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引入低溫倉庫、糧食儲存罐等對糧食進行有效儲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