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來源于古老而又神秘的美洲文明,其成為愛情的象征則可以追溯到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蕾莎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定情之日。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逐漸上升,對巧克力等食品的消費需求也不斷增加,這為巧克力的市場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巧克力年產量的逐年增長,巧克力的品種也日益豐富,按其工藝方法和組織結構的特征大致可劃分為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兩大類。其他品種就是在這兩大類巧克力基礎上,添加果仁、果脯等輔佐小料,由此形成巧克力家族色彩斑斕的面貌。
與此同時,具有獨特香味的食品原料也給這一古老的品類帶來了豐富的前景。巧克力是以可可、白砂糖、磷脂等為基本原料,經混合、精磨、精練、調溫、澆模成型等科學加工而成的具有獨特的色香味,質感細膩潤滑的固態食品,其形成的關鍵在于技術的突破。
巧克力畢竟屬于舶來品,巧克力市場在我國不斷擴張的同時,國外的巧克力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升級。如荷蘭某巧克力工廠利用3D打印技術嘗試巧克力原型鑄模的制造,瑞士某公司將機器人及物聯網技術運用進巧克力生產中,相關廠商都不斷探究新興技術給巧克力帶來的可能性。
因此,我國的巧克力生產設備應從國外企業的生產技術中借鑒經驗,使行業朝著工業化、精密化發展。
現階段國內巧克力的生產設備還是以粉糖機、融油鍋、保溫缸、精磨機、自動調溫機、澆筑成型機等為主。但隨著現代食品行業的發展,我國巧克力加工設備也在不斷創新。
據了解,國內某機械設備企業的
巧克力生產線集烘模、澆注、振模、輸送、冷卻、脫模于一體,可生產純巧克力、夾心巧克力、雙色巧克力、整果仁巧克力、碎果仁巧克力、威化巧克力等多種產品。巧克力加工設備已呈現出集機、電、光、液、磁、生為一體的發展方向,設備效率高,智能化優勢明顯。
此外,近兩年國內也已有機械公司將機器人運用于巧克力的生產線,據悉該產線上的機器人能自動完成拾取底盤、噴油、鋪底、配飾、切塊、分隔、裝飾、混排、加蓋、裝箱、碼垛等一系列生產步驟。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工廠大批生產的能力,更減少了人工參與,避免食品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認為,巧克力的高文化內涵和象征特性,會給產品帶來相對較高的品牌附加值。現階段我國巧克力的生產水平差距較大,相關設備制造商要加快設備變革的步伐,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通過智能制造推動巧克力品質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