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某快餐連鎖店推出人造肉品類的新品。近兩年,人造肉成為風靡的新食品,人造肉板塊的指數持續上漲。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人造肉板塊的漲幅已達31.37%。人造肉的概念比較多樣化,但就目前來說,人造肉多指用純化植物蛋白做原料而成的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隨著人造肉市場的崛起,其上游的設備制造業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植物人造肉多以豌豆、大豆等植物為原料,從中分離出植物蛋白和纖維,再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讓它的結構發生變化,使其在口感和風味上更接近動物肉。現今植物肉市場增量大、增速快。根據相關機構的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植物蛋白從原料變成人造肉的過程中,需要高溫高壓的環境讓其結構發生變化,擠壓
膨化設備是目前能使蛋白質變性的設備之一。擠壓膨化技術是混合、攪拌、破碎、加熱、蒸煮、殺菌、膨化及成型為一體,能使大豆、豌豆等蛋白原料發生質的改變,從而達到人造肉生產要求。
實際上,人造肉這一概念在我國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我國一直以來有素肉、素雞等食品生產。但是之前傳統素肉制品的規模比較,很多生產制造商原有的生產機器不具備量產能力。因此,人造肉市場的發展,不僅為原本的素食生產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希望,也為擠壓膨化設備制造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
據了解,近期北京某大學與福建省一公司達成技術合作協議,將一同研發建設“人造肉”生產線。通過引入先進的原料制備、擠壓膨化等生產設備,發力生產端,提高國內人造肉產能,積極研發出即食、便捷、易攜帶的人造肉產品。
國內某人造肉初創公司也于今年年初依靠來自歐洲、美國和中國的投資者募資200萬美元。公司相關人員表示,所募集的200萬美元,其中一半將投入到研發環節;另一半將用于擴大生產線,目標是每小時生產1噸人造肉。
從總體來看,人造肉市場的擴大有助于擠壓膨化設備產業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造肉的品質與傳統素肉、素雞的品質并不相同。要想更接近動物肉的口感和風味,其生產技術勢必要進一步升級。擠壓膨化設備制造商要加強大分子物理與生物化學等基礎理論的研究,協調人造肉質構和營養層面上的雙重穩定。
人造肉產業之所以“一片飄紅”,不僅僅是因為符合素食主義者等少數群體的需求,也是因為它在生產過程中減少8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節約87%的水資源和96%的土地資源。未來人造肉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因此,相關生產設備也要及時跟進人造肉生產的工藝需求,提高人造肉品質的同時,擴大其產能。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