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是我們日常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類調味品。近段時間,受巴基斯坦、印度沙漠蝗災的影響,疊加國內天氣因素導致的減產,食糖產業開始站上風口。預計未來糖價將有一定程度的上漲,為制糖行業拔高利潤點。國內制糖企業要想從這次風波中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還需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既種植甘蔗又種植甜菜的國家之一,國內制糖原料豐富。加上人口眾多,我國食糖生產量、消費量均占世界前列。根據村經濟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食糖產量為1031萬噸,同比增長11%。其中,甘蔗糖產量916萬噸,占比88.85%,較上年提升0.12個百分點;甜菜糖產量115萬噸,占比11.15%。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制糖成本的上升,國內食糖產業原本的價格優勢逐漸降低。如今,食糖產量減少,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食糖企業該如何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呢?食糖是一種日常消耗品,適用范圍廣,消耗量大,對于消費者來說,食糖質量是決定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食堂企業在進行食糖生產時,則需要注重生產工藝水平的提升,通過技術升級來實現產品質量的提高。據了解,食糖的制取過程步驟繁多,以甘蔗制糖為例,包括提取蔗汁、糖汁清凈、糖汁濃縮蒸發、糖漿結晶、分離、干燥等等。伴隨著食品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大部分食糖生產企業已經完成自動化升級。
據悉,目前應用在食糖生產中的設備有
壓榨機、沉降器、濃縮
蒸發器、助晶機、離心機、干燥機等。如今,生產企業對食糖生產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相關設備制造商改進現有工藝技術,研發既節約成本、對環境友好又能改善產品質量的工藝技術,并盡快實現技術成果落地。
例如食糖生產過程中耗能嚴重,企業就可通過對蒸發設備進行改造以提高汁汽和熱水利用。或通過對中和飽充工藝技術改造來提高食糖質量;對甘蔗壓榨設備進行改造來提高生產安全率和甘蔗糖分抽出率等等。
據了解,廣西某制糖科研團隊研發的膜法制糖生產線于去年實現產業化應用,并在不少企業內開始投入運行。該產線將傳統制糖方法中的化學澄清方法轉變成物理澄清,實現了制糖過程中的“零添加”,為蔗糖實現多元高值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據介紹,該生產線不僅能生產蔗糖,還能生產甘蔗活性水、甘蔗飲料、甘蔗醋等產品,極大地拓寬了產業鏈。
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由于國內生產成本不占優勢,導致價格明顯高于國外。國內食糖行業的劣質主要在于加工技術落后導致加工成本較高、加工產品單一導致競爭力不足等等。對此,國內食糖生產企業應加快工藝升級,降低生產成本,而相關設備制造商則要通過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來支撐食糖行業的轉型升級。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