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布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技術標準體系》地方標準,成為目前國內葡萄酒領域針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而建立的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近兩年,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的消費認知越來越深入,其消費市場正在持續擴大。這也給當地葡萄酒產業帶來利好,未來,當地葡萄酒生產企業可通過升級自動化、智能化產線來實現品質的提升。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是業界公認的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葡萄酒的產區之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被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其保護區總面積增加到20萬公頃。此次發布的標準中,一共納入標準116項,涵蓋了基地建設、種植、釀造、產品、檢測等七大環節,致力于提升寧夏葡萄酒產業標準化水平,促進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開始在發展鮮食葡萄的同時,將產業重點轉向葡萄酒釀造,讓傳統的葡萄種植業煥發了生機與活力。當地生產的葡萄酒主要有干白葡萄酒和干紅葡萄酒,這兩者的生產工藝并無大不同,包括了分選、除梗破碎、酒精發酵、澄清、灌裝等等。
雖說葡萄酒品質很考驗釀酒師傅的手藝,但在部分生產環節中,實現自動化能夠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例如葡萄的除梗破碎環節。葡萄酒的釀造需要大量葡萄作為原料,光靠人力除梗破碎無法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這就可以使用葡萄除梗
破碎機來實現自動化生產,實現高效運作的同時,還能減少人工帶來的污染。
除此之外,可以應用到葡萄酒生產中的自動化設備還有過濾機、手動及氣動葡萄酒壓塞機、白蘭地蒸餾器、液壓及氣動
壓榨機、葡萄酒發酵罐等。隨著設備的完善和升級,我國的葡萄酒釀造設備正在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智能化設備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更加標準化的流程管理與管控,實現透明化安全生產,并為生產管理和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對于寧夏當地葡萄酒企業來說,也可以借鑒一下國內外的案例,通過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進行葡萄酒的生產。山東某酒城就于今年引進10條先進的葡萄酒自動化灌裝生產線,創葡萄酒行業產速新高。據了解,這條產線配備了自動化檢驗監測設備,可實現驗瓶、驗液位、驗軟木塞、驗帽、驗標、驗噴碼等,并實現產品質量的全程追溯。其中較大的一條生產線可實現每小時灌裝2.5萬瓶,單班生產年產能可達14萬噸。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技術標準體系》地方標準的公布能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起到支撐作用,帶領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當地葡萄酒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時,要依照這一標準實行生產,利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提高目前寧夏葡萄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通過智能化生產從技術層面實現當地葡萄酒質量的提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