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的趨勢加強,市場規模逐年攀升,各方加快布局冷鏈物流成為一塊“香餑餑”。如今,中國冷鏈物流行業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同時冷庫、預冷庫、冷凍庫等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冷鏈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的同時,也為行業發展再添一把力。
隨著消費的升級,市場的發展,人們對生鮮產品需求與日俱增。據了解,2018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生鮮市場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冷鏈物流業的加速推進。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為1.887億噸,比上年增長27%左右。同年,我國的冷鏈市場規模約為3000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的市場規模預計超4000億,到了2023年,這一數據有望逼近萬億,年復合增速大約超過20%。
消費升級的趨勢加強,市場規模逐年攀升,各方加快布局,冷鏈物流成為一塊“香餑餑”。據悉,某貨運中心創新冷鏈物流新模式,采用40英尺冷藏集裝箱裝運牛奶等鮮活類貨物,成為撬動鮮活類市場的有力“杠桿”,從汽運冷鏈運輸市場中分了一杯羹。
另外,某生鮮電商進入冷鏈運輸市場,并且不斷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如今的企業做到的不僅是全程冷鏈的“不斷鏈”,更有基于單品維度去設計相應的冷鏈物流體系的能力,而全國化冷鏈物流體系已成型。與此同時,不斷升級配送
冷藏箱,在保溫、供氧、防震等性能上不斷突破,對于不同的活鮮,做了個性化的配送方案,從而更好地保障產品的新鮮品質。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從吃飽到吃好的生活目標追求,不斷促進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并倒逼企業入局市場,獲取一杯羹。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其中產業鏈上游為制造環節,中游環節主要為冷鏈物流的運輸及倉儲環節,下游環節為冷鏈物流的應用環節。但是,從冷鏈物流行業總體上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筆者了解到,現在大部分城市的冷鏈都存在這些問題,其一基礎設施不足,特別是現代化的冷鏈基礎設施不足,很多都是把原先的常溫庫改造成冷庫。其二,城市限行問題,冷藏車不應該和普通物流車輛一樣限行,否則生鮮冷鏈車在運輸時間上的稍微延遲,就可能對新鮮品質產生影響。更何況,冷鏈運輸就是講究時效性,要和時間“賽跑”。
就基礎設施不足問題而言,不少地方農產品交易市場開始積極加大預冷、冷藏、冷凍、低溫加工以及冷庫等設施建設,打造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據悉,新疆全區冷藏、冷凍庫容量超過250萬噸左右,從事道路冷鏈運輸或涉及冷鏈運輸的道路運輸企業接近100家,牽引車及冷藏掛車160輛以上,總噸位約為2200噸,有力地確保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新鮮品質。
除此之外,在冷庫等基礎建設上,2018我國冷庫總量達到5236萬噸以上,相當于1.3億立方米,新增庫容量超過485萬噸,同比增長10%左右。而全國的冷藏車保有量已連續增速維持13%左右。
可見,我國冷庫市場發展快速,同時2018年也是冷庫市場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過渡時期,很多舊冷庫面臨整頓和拆遷,從而更好地為生鮮農產品貯藏新鮮品質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冷鏈物流行業,如今冷鏈物流成為物流領域中的一塊“香餑餑”。相信,冷鏈基礎設施(如冷庫、預冷庫等)的加快建設并完善,確保生鮮冷鏈產品運輸安全,解決冷鏈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推動冷鏈物流健康快速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