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國各大鄉村的田間地頭,無人機的身影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作為新型的農業裝備,無人機憑借著在植保領域所展現出的施藥、節水節藥、省時省力等優勢,短短幾年間便成為了推動行業轉型的關鍵所在,發展態勢無疑令人驚喜。但作為新興產業,植保無人機的成長同樣面臨著問題,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未來如何突破屏障飛向蒼穹仍有待人們的共同努力。
植保無人機成行業“新寵”
近年來,隨著飛控、導航、定位、通信等技術的持續突破,無人機產業發展愈發強勁,消費級市場和工業級市場的不斷顯現,開啟了無人機企業應用探索的大門。而恰逢此時,農業領域生產需求與成本間的矛盾逐漸爆發,農業生產方式的渴求轉變為無人機落地釋放出有利訊息。
基于此,植保無人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新寵兒”。2012年以來,在大疆、極飛等的帶領下,入局農業植保領域的無人機企業越來越多,植保無人機市場發展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截至目前,無人機植保服務已經在我國東北、新疆、江蘇、河南等主要農業聚集區獲得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植保無人機發展也日漸迎來高速增長時代。據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7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從不到1000架增長到了12000余架,漲幅非常明顯。同時2018年,這一數字更是來到了3萬架以上,作業面積達2.67億畝,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至300億元。
但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擁有著20億畝的基本農田,每年需要大量的農業植保作業,從這一點上看,目前植保無人機的滲透率還遠遠偏低。不過反過來這也是一個信號,其告訴我們植保無人機的發展潛力和藍海空間還十分巨大,未來植保無人機作為行業“寵兒”的日子還將長久延續下去。
發展一直是“賠本賺吆喝”
當然,身為廣受行業看好的“潛力股”,眼下植保無人機隨著價值的頻頻凸顯,雖然其市場熱度在一路攀升,獲得的行業投資關注也在不斷飆漲,但其實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它的發展也并沒有那么繁榮和樂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瓶頸限制,當前植保無人機廠商發展一直處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要想實現盈利還太過艱難。
在植保無人機開荒的早期,企業因為想要快速打開市場和布局發展,普遍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產品研發,這是一段“單純投入沒有回報”的日子,而它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現如今,由于一方面植保無人機價位過高,購置成本不低;另一方面普及程度不夠,購買群體不積極,都使得無人機廠商入不敷出、盈利困難。
業內專家表示,盈利難已經成為植保無人機行業的共性問題。在經歷2017年的一輪市場篩選和行業洗牌之后,一些不具備技術優勢或盈利不佳的廠商已經被踢出局,熱炒市場的風險投資機構也興奮大減,剩下的企業要想獲得資金和盈利變得更為困難。在一窩蜂式的涌入成為過去式之后,靜下心來的企業發現,農業投資是一個長周期、高投入、慢回報的發展。
鑒于此,就植保無人機發展尚未成熟、生態體系尚未建成的現階段來說,企業要想實現盈利還為時過早。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企業的發展重心還是需要加大研發、開拓市場、下沉應用、增加滲透,只有把整個市場做起來了,企業能夠立住活下去了,才能開始考慮盈利的問題。而相信屆時,盈利也會比現在容易得多!
企業實現盈利該如何去做?
當然,放長線釣大魚是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來說的,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活下去的基礎就是能實現盈利,那么現階段,中小企業想要獲得一定盈利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要避免陷入價格比拼的漩渦。目前,隨著行業快速發展,一些企業盈利心切,已經在國內開啟了價格戰的趨勢,一架幾十萬的植保機降至幾萬塊,如此的低價競爭必然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行業進步是實現企業盈利的基礎,因此企業要想快速實現盈利,發展重心就不能放在價格比拼之上。
其次是在注重硬件的同時注重服務。那么發展重心不放在價格上應該放在哪里呢?沒錯,就是產品和服務。其中在產品上要注重硬件的質量,通過技術提升保障硬件功能和應用;除此之外還需注重服務,產品維修、銷售、后續保障等都是提升銷量和應用的關鍵所在。只有擁有了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完善的服務,前后市場一齊打通,才能帶動行業高速發展。
后是要積極利用政府的補貼優勢。目前,我國政府對植保無人機發展給予了購置補貼的紅利支持,比如在今年5月份,就給湖北下發了1000萬左右的定額補貼。對于企業來說,這是推動自身實力增長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依靠這些紅利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和完善,將會是快速實現盈利的一大保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