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一帶一路”農產品農資投資合作高峰論壇在廈門舉行并發布倡議書,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發展。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有關單位不斷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冷鏈物流、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市場的成長。
冷鏈物流提高農產品流通率
在農產品的細分品類中,水果、蔬菜、雞蛋、牛奶等生鮮產品占了很大比例。隨著消費者對新鮮食材的追求不斷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銷售半徑不斷增加,其運輸鏈也從傳統的運輸鏈想冷鏈運輸升級。“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深入,也將為冷鏈物流市場帶來利好。
冷鏈物流是指農產品在貯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溫度區間,以保證農產品質量、減少損耗。據相關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噸;2018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則達到3035億元,同比上升19%。未來市場規模將保持增長趨勢。預計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4700億元。
但我國的冷鏈物流中, 經常出現各環節銜接斷裂, 造成果蔬冷鏈物流成本較高、品質難保證、職責劃分不清等現象。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加大RFID、GPS、GPRS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冷鏈物流的整個運輸過程可以實現信息追溯,促進監管透明化。此外,還需加強冷鏈中基礎設施的布局,完善運輸鏈,提高冷鏈物流流通率。
農產品深加工設備增加附加值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根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糧食儲藏和果蔬產后損耗率分別高達9%和25%,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擴大農產品深加工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損耗率,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提高其效益的生產環節,在這其中,農產品深加工設備不可少。
就現下來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的技術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農產品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簡陋、技術落后,糧食、馬鈴薯、水果和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高達7%—11%、15%—20%、15%—20%和20%—25%,原料浪費嚴重。
對此,農產品深加工設備制造商還需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動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企業項目落地,同時還要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的信息化、智能化,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小編結語:如今,“一帶一路”的農業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超過了770億美元,我國在“一帶一路”參與國開展農業投資合作的項目已經超過了650個,投資存量達到94.4億美元,農產品貿易得到了飛快的增長。在這一大環境下,冷鏈物流、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相關企業還需抓緊轉型升級,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