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華南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宣布我國低升糖指數蔗糖研制成功并實現量產。據介紹,甘蔗富含多酚類抗氧化活性物質,抗氧化活性是高抗氧化活性水果蔬菜藍莓的11倍、菠菜的21倍。而低升糖指數蔗糖富含甘蔗活性物質,能延緩小腸對糖的消化吸收,從而起到穩定血糖的功效,同時,修復受損胰腺組織,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從而起到穩定血糖和提高糖耐量的功效。
甘蔗作為制造蔗糖的原料,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期就傳入我國南方,是我國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而我國也是世界產糖大國和消費大國之一。我國蔗糖產業因食糖價格波動大、發達國家的糖業保護政策、保護機制與存貯機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競爭力相對較低,但與此同時,農業生物質能計劃等相關政策的落實卻也為蔗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以廣西為例,我國對于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的種植補貼政策對蔗農實施補助政策,促進了蔗糖產業發展。按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未來農業農村部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鞏固提升產能,強化市場調控、穩定市場價格,促進糖料生產穩定發展。
政策落地:廣西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實施種植補貼
一方面是以入廠原料蔗產量為依據對蔗農進行補助,引導蔗農加強對地力的保護和培育。這類補貼以中央財政補貼為主,而廣西當地可結合本地農業發展規劃,按照相關規定統籌利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及耕地質量提升相關資金。
2016年,中央財政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2017年,中央財政積極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將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進一步歸并設置為農業生產發展資金;2017—2018年,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1204.85億元,引導農民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使用有機肥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
另一方面,加快落實廣西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內650萬畝非“雙高”基地建設補貼,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9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土地整治工作專項資金和水利發展資金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部分,設立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重點用于高標準農田及農田水利建設,穩定和優化農田布局,全面提升農田質量。對于廣西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內650萬畝非“雙高”基地建設,各地可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規劃,在政策規定范圍內,統籌中央財政和地方資金,結合實際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及農田水利建設。
積極探索:開啟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
2019年8月9日,由廣西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專家組前往崇左扶綏對2018年甘蔗生產機械化試驗示范園區項目進行了考核驗收,經專家組現場評分,確認該項目通過驗收。近日,廣西各級農機化中心調研組還在來賓市、武宣縣、百色市等地開展了甘蔗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調研指導。
近年來,廣西推進蔗區“雙高”基地建設,注重強化農機農藝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因地制宜探索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為提升全區甘蔗全程機械化水平夯實基礎。甘蔗生產機械化已初步形成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托管模式、“機收集運”一體化模式、“現代農場”經營管理模式、土地流轉糖企轉包經營模式等模式。
此外,農業農村部正在組織科研單位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加快選育高產高糖抗逆及適宜機械收割的新品種;組織種苗企業開展脫毒健康種苗繁育,加快推廣使用;組織科研單位和加工企業聯合攻關,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選育適宜機收的甘蔗品種,研發推廣適宜我國國情的甘蔗收割機械,努力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這對廣西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探索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當前,我們農機行業進入了“存量更新、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為主的深度調整期,主流農機產品市場趨于飽和、同質化競爭嚴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持續調整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機市場整體不太景氣。這個時候,采棉機、甘蔗機、果園機,包括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等小眾產品產銷勢頭卻有較快增長。
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機化發展情況中也表示,當前我國全面機械化發展邁開步伐,科技創新提速,其中,國產甘蔗
聯合收割機制造技術進一步熟化。中聯重科AS60谷王甘蔗收獲機配備獨特的全浮動行走裝置,作業地形適宜性更好;刀盤定高,可任意調整“宿根”置留狀態,實現根刀入土切割,收獲量更大;寬喂入口,適應寬窄行收獲,效率更高;采用負載敏感液壓系統,自動控制流量分配,滿足負載動態需求,節能可靠。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