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綜合施策恢復生豬生產,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等五方面舉措。這將極大地提升養豬主體的養殖積極性,有利于后期生豬產能恢復。同時,這也為屠宰設備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設備制造商還需升級智能化設備來保障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肉類生產與消費大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肉類總產量達8654.43萬噸,約占世界總量的1/4。肉類工業也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子。但在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的生豬市場一度陷入“低潮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屠宰設備市場的發展。
此次國務院會議上提出的綜合施策恢復生豬生產,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發展規模養殖、支持農戶養豬,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保障豬肉供應等五方面舉措,將有利于促進生豬養殖市場的“回春”,增加生豬出欄量。而屠宰設備制造商還需抓住機遇,調整發展方向,對設備進行智能化升級,更好地滿足屠宰企業的生產需求。
國內屠宰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屠宰流程也向機械化、標準化發展。與此同時,國內屠宰設備也呈現出了專業化、標準化、環保節能等特點,設備精度持續提高,產業配套不斷完善。但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屠宰企業對屠宰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
智能化生產設備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人為干預,降低生產過程中人為因素污染的風險。它還能實時反應庫存量和加工環節的損耗,及時提供準確的生產信息,收集的信息轉入數據庫,為生產企業的數據對比分析打好基礎。并且可對加工過程進行智能化排產,優化產能。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設備的自動收集數據還將為產品提供生產過程追溯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據了解,浙江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就推出了智能化屠宰生產線。根據工作人員介紹,在宰殺動物前,該生產線將通過識別器錄入動物的稱重和耳標,并生成數據上傳中央數據庫,從屠宰源頭開始進行信息追溯。
在進行宰殺時,每一道屠宰工序都會自動生成生產數據并進行記錄,形成完整的生產數據鏈,管理人員可通過這些數據來獲取生產信息。宰殺、稱重完成后,會有智能
分級機根據胴體的重量和體型對其進行分類,將不同大小的、重量的胴體輸送至不同類別的預冷間或預冷軌道。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智能化屠宰設備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而我國使用智能化裝備進行屠宰的企業相對較少,這也與我國屠宰設備智能化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國家對生豬養殖的大力推進,也將成為屠宰設備市場新的發展驅動力。屠宰設備制造商要從整條生產線的智能化升級出發,增強操作便捷性和性,提升設備的智能集成化水平。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