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明前茶,貴如金”,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受蟲害侵擾較少,因而芽葉細嫩,同時,茶葉內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相對較低,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是茶中佳品。但也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導致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夠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因此,明前茶才顯得更加“物以稀為貴”。
其實,明前茶是我國長江流域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對茶的稱呼,主要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明前茶主要的品類是綠茶及少量的紅茶。可以說,茶葉的采摘時間與茶葉成品質量息息相關,因此也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便是草”的說法。筆者身為農機行業的一員,提到茶,自然要說茶產業機械化。
茶產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傳統的茶樹采摘主要以人工采茶為主,可以盡量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但是卻費工費時費力,不僅采摘成本高,而且難以做到及時采摘。就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狀況來說,其實真正純手工茶已經很少了,在制茶流程中,電力殺青機、揉捻機的應用愈加廣泛,半手工半機械制茶成為國內目前普遍的生產方式。
目前國內
茶葉機械一般主要是
茶葉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
烘干機、扁茶炒制機等單機產品,更加適用于小型茶葉加工廠和加工農戶。這些茶葉機械在部分環節減輕了人工的耗費,更加注重“標準”與“效率”。
但是對標茶產業的國家,我們不難發現國內的茶產業全自動化生產還較為薄弱。全自動化的茶葉生產方式,進一步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機械相結合。不僅僅是采茶機,整套茶葉加工設備還包括了茶葉的萎凋、殺青、揉捻、理條、分篩、烘焙、提香等茶葉加工單機,從鮮葉進廠開始,整個加工過程全部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目前,我國也有一些大型茶企引用了全自動化生產線,但數量不多。
茶葉機械化發展深受掣肘
我國的茶園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區,土壤中石塊較多、田間無機械掉頭區域、道路狹窄等問題普遍存在,茶園基礎設施制約了機械化耕作,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甚至不足10%,生產效率低下。
適用機械的缺乏則是制約茶葉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快速,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糧食作物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了80%,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依然較低。現有市場形似產品橫行,新產品創新動力不足;與此同時,種植模式的多樣性也為農機農機融合增添了難度,現有的茶葉機械尚無法滿足茶農多樣化、層次化需求;相關專業制造企業較少,難以形成配套能力高的產業集群,品牌效益和規模效益都比較薄弱。
究其根本,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價格戰和粗放式生產,導致茶葉科技含量不足,為追求經濟利益,制造商和使用方勢必會更加關心價格,壓縮成本,這也進一步導致了茶機產品實用性不高。另一方面,茶農普遍老齡化,對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均有所下降,不利于茶園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而以小農戶為主的茶葉生產組織方式也影響著機械的普及和應用,“人均一畝三分地”的現實也就意味著專門購買機具的話成本高、利用率低,茶農對于機械的需求自然也就有所下降。
茶葉機械化推廣助力茶產業發展
茶葉全程機械化發展深受掣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茶農們思想上的局限性,對此,多地展開相關茶葉機械化加工培訓會,研究部署加快推進果菜茶生產機械化工作。相關工作人員結合當地茶葉生產現狀,通過對茶葉栽培田間管理機械化技術的培訓推廣,促進農戶對茶葉生產機械化的認識和了解,有的地區還現場演示了茶葉生產無人機植保、機械化除草、修剪、中耕施肥、機械化采摘作業,并結合作業過程,現場講解了農機安全操作注意事項。
據浙江省云和縣農機站消息,得益于機械化生產意識的轉變,以及利好政策的進一步推動,在春節后短短十天,云和縣石塘鎮茶農就共購置了茶葉加工機械300多臺,是上年度全年購機的2倍以上。
可以說,云和縣茶產業的發展正是我國茶葉主產區的一個縮影。農業農村部對于推進果菜茶生產機械化方便的不斷嘗試,也意味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在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的背景下,繼而向丘陵山區機械化發起攻勢后,又開始向果菜茶機械化生產發力,對于茶產業機器換人具有重要意義。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