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 科技動態】全國兩會期間,委員向大會提交了《發展大豆食品產業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大會發言,并提出了五點建議。其中,包括對大豆功能性食品關鍵技術予以特別支持,對大豆多肽等的主要成分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開發新型保健食品,滿足市場需求的大豆功能食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推進傳統大豆食品產業升級。而低溫分解蛋白質技術為大豆多肽產品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其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豆中”、“綠色的牛乳”、“田中之肉”等,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非常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物。2019年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大豆振興計劃。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6條核心營養建議之一:每人每天攝入25克-35克大豆及堅果類。
大豆常常用來制作豆制品、食用油、釀造醬油等。但是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中國居民攝入大豆食品的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上保持在每日攝入量13克-16克之間。顯而易見,每人每天攝入大豆量不足。
有業內人士認為,大豆的精深加工意識不強,營養保健價值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國內大豆功能食品研發成果較少,市場上缺乏品質與口感俱佳的健康型、主食化、科技型的現代大豆食品。
筆者了解到,在《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政府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大豆資源優勢,扶持國內大豆產業發展,強化大豆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科學研究,實施傳統大豆制品的工藝改造,開發新型大豆食品,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這無疑給大豆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開發大豆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們知道,大豆功能性食品開發主要是對大豆多肽、磷脂、低聚糖、異黃酮中的主要成分進行深入研究。其中,大豆多肽是大豆蛋白質經蛋白酶作用,再經特殊處理而得到的蛋白質水解產物。大豆多肽是潛力的一種功能性食品基料,已成為21世紀大豆功能性食品開發的重要項目之一。
據筆者了解,傳統物質提取大多采用高溫連解或者低溫速凍,這會使大部分的活性物質得到破壞,使提取物活性成分散失,影響功效的發揮。
而傳統大豆肽提取工藝主要是生物酶解法,不損壞活性物質,能夠讓物質提取物富含活性酶,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但是,由于生物酶解加工工藝相對復雜,還要添加添加劑,又需要多道工藝對產品進行脫苦、脫臭、脫澀,會產生三廢排放,污染環境。
目前,市場上有企業采用非轉基因大豆而非蛋白粉作為生產原料,利用先進的低溫分解蛋白質工藝,在大豆多肽活躍豐富的時間進行滅活,不僅提取出液體多肽和肽粉,不破壞多肽活性成分,大限度保留營養價值,還能對大豆的其他材料進行再加工利用,得到大豆膳食纖維素等產品,提高大豆綜合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低溫分解蛋白質工藝無化學劑添加,省去了傳統“三脫”工藝,既避免了提取物受到污染,又實現了無三廢排放,保證大豆多肽的品質。
專家表示,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藏糧于技”是推動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重要出路。而隨著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大力推動大豆精深加工業的發展,通過采用低溫分解蛋白質提取等先進技術,加快大豆食品產業向營養健康轉型,推動我國大豆食品向營養精細化、產品功能化等方向發展,有利于在全民健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滿足人們對大豆營養保健產品的需求。
我要評論